今年T恤我們有幾個滿難得的機會,可以在協會附近舉辦原住民文化推廣活動,除了有機會跟區公所合作,還可以接觸不同的社區,算是滿好的機會。其實,協會上半年也以文化推廣的名義辦了一場給親子的活動,最近這幾場的對象則主要是中老年婦女,用傳統服飾帶出原住民的文化及婦女生命故事,再用動手做手工藝,有趣好玩又有禮物帶回家。
或許可說是很幸運,我早期參與的新移民婦女組織,很早就開始運用生命故事、童玩、食物、服飾、手工藝等生活化的媒材,進入校園或社區做東南亞文化推廣,希望增加本國人對新移民的認識、減少偏見與歧視,在那樣的環境跟訓練之下,我也覺得個別的生命故事,加上生活化的素材,可以讓一般人覺得不同的族群文化容易親近,並且,誰不喜歡T恤聽故事呢?若能讓一般人從故事當中先產生情感共鳴,要進一步去談尊重不同的族群、辨認什麼是歧視,這類理性或是會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層面,似乎會是比較好的切入點。
近年來,我也繼續聽到新移民婦女持續用這樣的方式進入校園跟社區做東南亞文化推廣,甚至固定與學校或社區大學合作,設計更深入的文化課程。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我從小到大,沒有接觸過原住民文化能以這樣的方式推展?即便到了近年也很少,在談原住民,似乎也很少從婦女的角度來談,最常見的,講的是土地、自治、文化詮釋權、精緻的工藝、高等人才培養、民族教育的體系建構等等,婦女的經歷、需要、心聲,大概就是我們這幾個特別關注婦女的組織或一些人在意吧。
經歷過兩個交織性別與族群的T恤領域(新移民、原住民),我感覺到的是,關於我們都會原住民婦女的生命故事仍有許多未被明說、未被記錄的,當我有機會跟協會的大姊、阿姨們聊到過往生活種種,那些對我來說是全新聽聞卻又動人萬分的生命故事,增進我對更多不同群體的理解,也引起我的好奇,想去認識背後的歷史、政治、文化與社會脈絡,對台灣歷史才能有更多認識。
另外,若是我們有機會跟一般人談論原住民、提起族群,那些不小心或理所當然流露出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那些聽了令人不舒服卻又難以短時間內說服扭轉的言論,更讓我覺得,就算有原民會又怎樣?就算有賽德克.巴萊又如何?不同族群、文化要互相理解跟尊重,還是只能回到人對人的互動,才有可能給予一點點的影響。(組織工作者)
留言列表